鄭板橋故事

2006100210:56

 

焦畫告白

 

    鄭板橋會做詩,會寫字,又會畫畫,方圓幾十里,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,人們都稱他是詩、書、畫三絕。特別是他畫的竹子、蘭花、山石,形象逼真,姿態萬千,既有精神,又有寓意,再用他那忽大忽小,亦隸亦草、亂石鋪街的字題上幾句詩,蓋上一力鮮紅的圖章,真叫人越看越愛,贊不絕口。

 鄭板橋是興化水鄉人,先年居住揚州,同他的「八怪」朋友終日在一起做詩作賦,寫字論畫,平時的生活,就靠寫字畫畫賣錢。因為他字好詩好畫好,買的人就多,日子也過得不錯,算個小康之家了。

 一天,他聽說鎮江江心裏有座焦山,山上風景優美,又栽了許多竹子。鄭板橋心想:住在揚州,人來人往的太多,不能安安靜靜讀點書,焦山上幽靜,正是作畫讀書的好地方。再說,焦山上竹子又多,我平生最愛畫竹,不加就到焦山上住下來。

 不久,他就過江到了焦山上。他繞看山轉了一圈,最後看中了後山的別峰庵,於是,他就跟庵裏的方丈商量借住下來。

 這個別蜂庵,建在後山頂上,只有幾間年久失修、漏風漏雨的破屋,又沒有一條好路上去,爬高爬低很吃力,庵裏只有一個老和尚,他既是方丈,又兼打雜,忙裏忙外不得閑。山上又沒有一囗井,雖然焦山四周是滔滔大江,水多的是,可是要一桶一桶從江邊挑上來,真是夠辛苦的了。

 鄭板橋住到別峰庵,先幫助老和尚挑了滿滿一缸水,又把房屋打掃乾淨,糊好窗子,擺下文房四寶,左看右看,倒也覺得幽靜、雅緻,於是,他就提起筆來寫下一寸對聯貼在門外:


 室雅何須大,
 花香不在多。

 老和尚看到這個白面書生,不擺架子,說話和氣,又很勤勞,心裏很高興,對他也就更加盡心招待。

 住定下來,鄭板橋每天在庵前庵後看看江景,逛逛竹林,賽如神仙過的日子。他看呀!逛呀!一有體會,便跑到書房裏,攤開紙,畫起一幅幅的竹石。那一竿竿墨竹,翠莖蔥蔥,枝葉扶疏,配上一兩塊清奇古怪的石頭,再題上幾句妙趣橫生的詩文,別具一格的書法,好看極了。鄭板橋把一些得意的畫掛在牆上,自已欣賞欣賞,琢磨琢磨。

 庵裏的這位老和尚,也識得字畫,看到鄭板橋的畫畫得如此之好,連聲誇贊:「畫得好!畫得好!」

 鄭板橋聽到老和尚誇贊,總是非常謙遜地說:「大師父望勿見笑,多多賜教!」

 鄭板橋會畫畫的消息很快被山下各家小庵的當家和尚知道了,一個個親自來看,沒有哪個不翹起大拇指稱好的,於是乎,個個向他索畫。

 有的人一時索不到畫,就左說右說,先借一幅回去掛掛。這些和尚把鄭板橋的畫索回去,被那些來遊山玩水借住庵房的大官富商看見了,個個眼饞得很,就向和尚要了去,和尚向鄭板橋要畫分文不花,可大官富商向和尚要畫,和尚就借此多化些緣了,大官富商反正有錢,只要畫好,多花三兩五兩,十兩八兩銀子也不在乎。

 後來,這些有錢有勢的達官貴人.巨商大賈知道作畫的人原來就住在別峰庵裏,就自己買了紙,叫小庵的當家和尚引他們上別峰庵請鄭板橋畫畫,還要題款,寫上他們的字號。

 鄭板橋因為這些人是和尚引見的,也不好意思拒絕,就畫上幾張,隨便打發了一些。大官也好,富商也好,總是笑嘻嘻空口道聲謝,舌頭打個滾,白白拿去了字畫。

 鄭板橋寫字畫畫,貼了工夫,筆墨不談,人家別峰庵的老和尚還要貼茶貼水,好處沒得,添了不少麻煩,鄭板橋實在過意不去。誰知道這些大官富商貪得無厭,胃口越來越大,先是要畫一幅小條山水,或老一幅扇面,隨後又要他晝大幅中堂。一丈紙,三斗墨,把個鄭板橋畫得喘不過氣來。

 畫了一個時侯,鄭板橋實在應接不暇,非常苦惱。心想我可不能這樣有求必應啊!以後不管什麼人來要畫,一概不理,回他個乾乾淨淨。回了三個五個,別人就不好意思再來纏住索畫了。可是又一想:這也不是個好辦法。

 你鄭板橋要麼回揚州,不回揚州住在這別峰庵就不要想清閑,你不畫,他們會纏你,弄得你六神不安。我看這庵裏的老和尚這麼清苦,待我又加此之好,我何不趁此幫幫他哩!

 想好主意,鄭板橋就將自己的想法同老和尚加此這般地商量了一下,老和尚當然求之不得,欣然同意了。

 第二天,又有人挾著紙上山來了,以往庵門總是大敞四開的,可這回庵門卻緊緊關著。來人定神一看,原來門上貼了一張大紙,上面寫了幾行字:

  畫竹多於買竹錢,
  紙高六尺價三千:
  任渠話舊論交接,
  只當秋風過耳邊。

 來人讀了這幾行字,才曉得鄭板橋寫字、畫畫要錢了。有些吝嗇鬼捨不得花錢,只好瞪看眼睛掃興而歸;捨得花錢的,就同老和尚接頭,一手交錢,一手交畫。賣畫的收入,鄭板橋分文不要,都贈給老和尚了。

 從此以後,要畫的人就少多了,鄭板橋也就清閑多了,能騰出工夫讀書練字畫了。老和尚得了不少錢,別峰庵也就收拾乾乾淨淨,整整齊齊,像個樣子了。

 

六根清淨

 

    鎮江焦山上,有個定慧寺,寺裏的方丈非常喜歡字畫;更喜愛揚州八怪的字畫。可惜這位長老,花了很多精力和代價,只徵得八怪當中七家字畫。

 他把這些字畫,掛在自已的方丈室內,供遊人欣賞,自覺是一種快慰。可是,他偏偏缺少的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的字畫。沒有他的字畫,直在感到美中不足。

 後來,鄭板橋從山東棄官回來,閑瑕無事,想起鎮江的迷人風景,決定過江遊玩一趟。

 鄭板橋來到矗立江心的焦山,正欲跨進定慧寺的廟門,迎面遇上廟裏的方丈。鄭板橋客客氣氣向方丈施了一禮,方丈也恭恭敬敬回過禮。方丈見來人舉止文靜,儀態洒脫,斷定是一個有才學的文墨之人,便親自把他迎進廟內,到方丈室坐下,叫小僧獻上茶來。兩個人一邊飲茶,一邊談敘,情投意合。

 鄭板橋喝看茶,抬頭看見方丈室內牆壁上全是陳列的名家字畫,揚州八家就有了七家,唯獨沒有他鄭板橋的,是何緣故?於是,他便問:「你這裏陳列看揚州七家的字畫,因何缺少鄭板橋的?」

 方丈十分感慨地說:「不瞞先生說,鄭板橋的字畫,我是遍求不得!要是我這方丈室內,再掛上他的字畫,那就更是滿屋生輝了。」

 鄭板橋說:「長老可認得鄭板橋?」方丈搖搖頭說:貧僧無緣,沒有見過鄭板橋 鄭 先生!只聽說過他作畫的故事!」

 鄭板橋笑道:「作畫還有什麼故事呀?」方丈正正經經地說:有,有,有,是我師兄親自告訴我的。我有個師兄,在火神廟當家。他出家之前,家境貧寒,經常得到鄭板橋的接濟。有一天,他和鄭板橋一起閒談,板橋先生對他說:『仁兄,小弟近來也是入不敷出,真是手長衣袖短,不能接濟你,暫且作一幅畫給你變賣度日吧!』

 我那師兄感激地說:『鄭兄,你家境也不寬裕,不必為小弟操心。談到作畫,小弟倒想索一幅留作紀念!』鄭板橋高興地說:既如此,小弟就作一幅送你!』隨即他就將紙墨找來了,偏偏沒得一支稱心如意的毛筆。

 鄭板橋抬頭看見灶台上有個洗鍋把子,便拿過來蘸上墨,在紙上川唰唰畫了起來。我那師兄一看,很不快活,心裏有些猜疑;鄭兄今天是拿我開心吧,嘴上講送我一幅畫,卻用洗鍋把子亂塗亂抹,這叫什麼畫畫?

 鄭板橋三下五去二,一眨眼畫好了。鄭板橋對我師兄說:『仁兄,待墨乾了你就拿回去吧!』我師兄仔細一看,紙上並沒有什麼畫,只是用洗鍋把子塗了一些亂七八糟的黑墨點子,心裏更氣了。本來想發一下火,轉念一想,鄭板橋平時對我不錯,今天拿我開一回玩笑,何必計較!於是他便婉轉地說:『鄭兄,這畫我家也沒處掛,你的情意我領了,畫嘛!你就自已留作掛吧!』

 鄭板橋一聽知道是他沒有看出畫中的奧妙,也就沒有見氣,便說:『仁兄,你先帶回去將就著掛幾天,如若嫌它不好,改日送來,我重畫一幅奉送於你!』我師兄看到板橋說得那樣誠誠懇懇,也就把畫捲起來帶回去了。

 我師兄到了家就把這幅畫掛在房內的牆壁上。晚上,我師兄躺在床上,忽然看見掛畫的地方星光燦爛,皓月當空,好一幅蘭天明星圖,著實迷人。他隨即走下床來,摸摸牆壁,原來是板橋白天送的那張畫兒。他這才知道,鄭兄畫的是幅寶畫。

 後來鄭板橋作寶畫的故事一傳十,十傳百,來看寶畫的人山人海,把個火神廟都擠破了。」

 方丈說完,還婉惜地說:「貧僧如若能索到鄭板橋一張寶畫,那就三生有幸了!」

 鄭板橋笑道:「長老既有加此惜愛,板橋不妨獻醜,塗寫數筆,以作紀念。」方丈一聽來人正是鄭板橋,加遇神仙降臨,不勝歡喜,慌忙起身道:「久仰久仰, 鄭 先生今日光臨寒寺,又蒙慷慨賜畫,真是萬幸!」

 鄭板橋忙說:「請長老叫小師父快取文房四寶來吧!」方丈連連應道:「是,是,是!」隨即吩咐小和尚去拿筆墨紙硯。

 由於方丈平時很少寫字,鄭板橋又來得如此突然,一時弄得小和尚手足無措,好容易只找來紙墨硯三寶。方丈一見,滿腹生怒,喝令小和尚快快找筆。方丈本人只顧親自磨墨,心裏急得火燒火燎,滿頭汗如雨下。

 鄭板橋見墨已磨好,便慢悠悠鋪開紙來,好一會兒,仍不見小和尚將筆拿來。方丈真是火冒三丈,正欲發作,正巧這時有個小和尚,拿了一個舊洗鍋把子從同房裏出來,鄭板橋便上前勸了方丈兩句,要了小和尚的洗鍋把子,飽蘸濃墨,唰唰唰一揮而就。

 方丈一看,只見紙上留下六根竹竿,粗細濃淡相間,他全神貫注,欣賞畫幅,贊不絕口。

 鄭板橋把六根竹竿畫好,就停下筆來,說是畫好了。

 方丈這下子可急壞了。雖說六根竹竿畫得不錯,可是根根竹竿光禿禿的,沒枝沒葉,弄得哭笑不得:你說畫得不好吧,這是赫赫有名的鄭板橋的真手筆;你說好吧,這畫的是什麼呀?他想來想去,到底忍不住開口了。他要求鄭板橋把畫面改一下。板橋搖搖頭說:「不能改,萬萬不能改!」

 正說著,小和尚將筆找來了。鄭板橋接過筆來,就在畫上題款,端端正正題了「六根清淨」四個大字,寫了上下款就擱筆了。

 方丈看了題款,仔細一琢磨,才恍然大悟,弄懂了這幅畫的意思。原來鄭板橋贊揚這位方丈是一塵不染,六根清淨的真和尚。

 於是,他連望誇贊:「妙哉!妙哉!六根清淨正是我們釋家修道的準繩啊!」

 六根清淨:係佛家用語。佛家認為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叫做六根:眼為視根,耳為聽根,鼻為嗅根,舌為味根,身為觸根,意為念慮根,它們都是罪孽的根源。因此在釋家的教規中,總是要求佛門子弟要做到一塵不染、六根清淨。

   這位方丈不僅有了鄭板橋的字畫,而且鄭板橋還替他提供了教戒弟子的教材,高高興興將這幅畫掛在揚州八怪的字畫當中,使這小小的方丈室更加增輝了。

 

 

賣畫助貧

 

    在乾隆年間,鄭板橋任知縣時,經常下鄉視察民情,他下鄉走訪時,從不帶衙役隨從,只是微服私訪。

 有一天,鄭板橋走訪了幾個村莊,回府時天色已晚,行人已漸稀少了,走到西村忽然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太婆,仍然在街頭叫賣扇子。鄭板橋信步走了過去,那老太婆苦苦的哀求道:「先生行行好,買把扇子吧!我已一天沒發市了,家裏已斷炊,且身無厚衣,你就可憐可憐我這老太婆吧!」鄭板橋問:「你家住哪裏?家中有什麼人?」

 那老太婆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說:「我家住在東門外,只有一個相依為命的兒子,他爹死的時候,欠下城裡齊姓鹽店老闆的一副棺材錢。沒多久他來逼債,沒辦法只得讓兒子去他家當長工抵債,小孩還小,那老闆每天逼他挑鹽,沒多久就把孩子累死了!」

 鄭板橋聽了老太婆的訴說,生了憐憫之心,就先挑了一把扇子付了幾弔錢,老太婆說:「先生,這扇子只值二弔錢,你多付了!」鄭板橋說:「你留著用吧!」然後到了一家鹽店借來筆墨,在老太婆剩下的扇子上題字作畫,並再三囑咐,你明天拿到市上去賣,價錢賣得越貴越好!老太婆半信半疑的回到家中,看了看扇子上面的字和畫,心想;我那雪白的扇子都沒人願意買,如今這扇子的題字和畫,誰還肯買,她又想, 那位 先生看是個老實人,他不會騙我老太婆吧!

 於是第二天,老太婆就帶著字畫的扇子到街上叫賣,人們一看上面有鄭板橋的字畫,不管價錢多貴,都爭先恐後的搶著買,不一會工夫,就被搶購一空。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來,傳到鹽商的耳朵裡,一天鄭板橋又出訪,正巧從齊姓的鹽店門口過,那鹽商非要鄭板橋為他寫匾額不可。

 鄭板橋一怔,想起那天就是從這個鹽店借的筆墨,而此人正是那個逼債的齊鹽商!想到這裡,便揮筆寫「齋讀」兩個大字,寫罷筆往桌上一扔就走了。

 那匾額掛上之後,顧客越來越少了,那鹽商很納悶,有一天一位秀才路過鹽店門口,瞧了一陣大笑起來,鹽商被笑得莫名其妙,上前問道:「這匾額怎麼了?這是鄭板橋大人寫的。」秀才指著匾額說:「你看齋字拆開是『齊』跟『小』兩個字,那『讀』字拆開是『賣』跟『言』兩個字,連起來就是『齊小賣言』(言與鹽諧音),這不是在奚落你嗎?!」鹽商一聽,火冒三丈,取來一根竹竿要把匾額打下來,秀才忙拉住他說:「這可是父母官所賜的,你不怕吃官司嗎?」那鹽商無可奈何的說,想不到我齊有道也有今天。

 

愛民清官

 

     鄭板橋是"揚州八怪"之一,他出生在江蘇興化,名燮,板橋是他的號。因為他在所作的書畫下款都題"板橋鄭燮"的字樣,後來人就逐漸稱他為鄭板橋。

    在雍正十年,即公元1732年,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,去應鄉試,結果中了舉人。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進士,五年之後被任命為山東范縣縣令。

    范縣地處黃河北岸,有十萬人口,而縣城裡卻只有四五十戶人家,還不如一個村子大。上任的第一天,鄭板橋就出了個怪招:讓人把縣衙的牆壁大了許多的洞,別人不解,去問他,他說這是出出前任官的惡習和俗氣。

    五年之後,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縣令。為了接近百姓,他每次出巡都不打"迴避""肅靜"牌子,不許鳴鑼開道。有時還穿著布衣草鞋,微服訪貧問苦。有一次夜裡出去,聽到有間茅草屋裡傳出陣陣讀書聲。原來是一個叫韓夢周的貧困青年在苦讀。鄭板橋就拿出自己的銀子資助他,使他能去參加科舉考試,最後韓夢周中了進士。

    鄭板橋因為失去了自己的獨子,因此總是經常尋訪孤兒,然後傾力相助。縣學裡的孩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,他就讓人給送飯,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,就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。

    在遇到災荒時,鄭板橋都具實呈報,力請救濟百姓。他還責令富戶輪流捨粥已供飢民糊口。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。他刻了一放圖章已明志:"恨不得填滿普天飢債。"在災情嚴重時,他依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。下屬們都勸他慎重從事,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准,擅自打開官倉,要受懲處。鄭板橋說:"等批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,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!"鄭板橋的果斷救活了很多人。秋後,如果遇上了災年,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,鄭板橋乾脆讓人把債券燒了,百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、愛民如子的清官。

    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,這也給他帶來一些麻煩。由於他常下鄉體察民情,上級來視察時常找不到他,免不了要責問。在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大災害,鄭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,結果被罷了官。

    臨行前,百姓都來送行,鄭板橋雇了三頭毛驢,一頭自己騎,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,一頭馱行李。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,卻清廉如此,送行的人見了都很感動,依依不捨。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,畫上題詩一首:

    烏紗擲去不為官,
    囊橐蕭蕭兩袖寒。
    寫取一枝清瘦竹,
    秋風江上作漁桿。

    從此,鄭板橋回鄉以畫竹為生,度過了他貧寒而很有氣節的一生。他一生只畫蘭、竹、石。他認為蘭四時不謝,竹百節長青,石萬古不敗。正好與他倔強不馴的性格相合。他的畫一般只有幾竿竹、一塊石、幾筆蘭,構圖很簡單,但構思布局卻十分巧妙,以墨的濃淡襯出立體感。竹葉蘭葉都是一筆勾成,雖只有黑色一種,但能讓人感到蘭竹的勃勃生氣。

 

詩書畫三絕

 

     喝大運河水長大的鄭板橋,是「揚州八怪」之一。他畫的墨竹,清瘦疏離,別有風骨。他在書法上創造的「六分半書」獨樹一幟,對後世影響極大。鄭板橋一生不得志,雖然考上進士,卻只做過知縣這樣的小官,無法施展政治才能。告老還鄉後,兩袖清風,家徒四壁,只能靠賣畫謀生。

    一次,有個小偷潛入他家裏偷東西,他被驚醒,心中感慨,不由朗聲吟道:「細雨濛濛月正香,有 勞 君子到寒門。家儲餘糧無半斗,要想黃金沒一根。出門莫驚黃尾犬,逾牆別碰綠花盆。感激君子高看我,離時勿忘掩柴門。」小偷一聽,悄悄溜走了。

   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書畫家、詩人,揚州八怪之一。他還是著名的清官,愛護百姓,最後為了百姓而罷官回鄉,從此以書畫安度晚年。
  
鄭板橋的長壽秘訣在於他的養生之術,他的詩、書、畫藝術精湛,號稱三絕。由於他在創作過程中能把詩、書、畫三者巧妙結合,獨創一格,從而達到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境界。這使他精神上有所寄託,豁達、開朗。

  
    鄭板橋一生坎坷,但他始終能以樂觀的心情對待。他做官時,因為在災荒之年為災民請求賑濟觸犯了上司,結果被罷官。但是他並沒有憂鬱沮喪,也不為官場失意而鬱悶不樂,而是騎著毛驢悠然回到故鄉。從此專注於詩、書、畫,安然幸福地過著老年生活。

  
  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,這是鄭板橋養生長壽之法。鄭板橋一生中為人處事,始終不求名利,不計得失。他寫過兩條著名的字幅,就是流傳至今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,這兩條字幅含有深刻的哲理,憑借著這種達觀大度的心態,鄭板橋不但長壽,而且留下了萬世美名。

 

對聯趣聞

 

    鄭板橋五十歲時初到山東范縣任知縣。有一天,他微服下鄉查學。當他路過一個集鎮的私塾時,聽到裡面一位先生正在教學生讀《禮記》中的《曲禮》一篇。只聽這個先生念道:臨財母苟得,臨難母苟生。鄭板橋越聽越糊塗,轉念一想,不禁哈哈大笑起來。原來 那 先生將其中兩個字都念作字。

    再見 那 先生,本來正搖頭晃腦地念得起勁,冷不防被這個不速之客哈哈大笑打斷了,心裡很生氣,大聲責問道:你這過路人,我教的書有什麼好笑的?鄭板橋笑得眼含淚花說:你教錯了,那字不念,而應該念作毋(wu’!” 不想 那 先生被當眾指出錯誤,弄得人前出醜,不覺滿面通紅,強辯道:不錯的,不錯的,書上明明寫的是’!”隨後惱羞成怒地說:你,你,你是何人?敢來教訓於我?真是豈有此理!
  

     鄭板橋見他如此執拗,不禁臉一沉,嚴肅地說:你為人師表,知錯不改,誤人子弟,從今天起,你就不用教書了。說著從衣襟裡取出一方印信。 那私塾 先生仔細一瞧,原來是本縣新任知縣鄭板橋,不由得面紅耳赤,慌忙打躬作揖道:請大人息怒,小可有眼不識泰山,實在該死,請縣太爺寬恕,讓我在這裡教書糊口吧!” 鄭板橋想了一想,說:那也不難,不過我出一閣聯,你倘能對上,我方饒你。接著,隨口念道:《曲禮篇》中無母狗私塾先生絞盡腦汁苦苦思索,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恰當的對句來,只好捲起鋪蓋,垂頭喪氣地走了。
  

    那私塾 先生回到家裡,一想起此事便覺得丟人現眼,無臉見人,於是閉門不出,發憤苦讀,決心學有所成。當他熟讀了《春秋》三傳(《左氏傳》、《谷樑傳》、《公羊傳》),考中了秀才之後,終於對上了下聯:《谷樑傳》外有公羊
  

    後來私塾先生專程去拜謁鄭板橋,執弟子之禮後,表示由衷地感謝。鄭板橋聽了他對的下聯之後,知其學業大有長進,很是高興,便大大地勉勵了他一番,從此以後兩人還成了知心朋友。

    相傳,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知事時,有一年年關將近,他陪同蘇州府一位姓蔡的州官外出巡遊,走到南門街,看見一群人圍在一戶人家的門前交頭接耳,指指點點。他們分開人群走近一看,原來這戶人家的門上貼了一幅古怪的對聯:
  

   上聯是:二三四五
   下聯是:六七八九
 
   橫批是:南北

  

    過往的路人正是不解其意而議論紛紛。鄭板橋看罷,頓時心情沉重,皺起了眉頭,他對身邊的一個隨從耳語了幾句,這個隨從隨即飛奔而去。不一會兒,這個隨從又氣吁吁地跑了回來,只見他一手拿著幾件衣服,另一隻手提著一塊肉,肩上還扛著一袋糧食。蔡州官和眾人看到了,不覺莫名其妙。
  

    這時,鄭板橋上前敲了敲那家的大門,沒想到門一下子自己開了。鄭板橋和那位蔡州官往裡一瞅,只見屋裡四壁空空,這家老小圍著一床破被子困坐在床上,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,灶裡更是冷湯冷水,吃喝皆無。鄭板橋帶著隨從走進門,對這一家老小說:春節快到了,這幾件衣服你們穿上,還有幾斤肉,一袋米,你們留下過個年吧。過了年,有甚麼困難去東關街找我。這家人認出來人正是熱心救濟窮人的鄭板橋,於是,趴下來就磕頭,千恩萬謝。
  

    等鄭板橋一行人出了門,圍觀的眾人皆不解其意,蔡州官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,不禁問道:鄭大人,你是如何知道他家沒有衣服穿,又沒有糧食吃呢?鄭板橋笑著說道:你看門上這副對聯,這戶人家缺一(衣)少十(食),沒有東西(只有南北)過年啊!眾人聽了恍然大悟,不禁齊口稱讚:鄭大人真是博學多才,聰慧過人呀!
  

    原來,這副對聯中隱去了與諧音的 ,即缺一(衣)少十(食),真可謂別具匠心。

 

難得糊塗

 

    相傳鄭板橋在乾隆年間奉調在濰縣上任知縣,在這期間他為官清廉,興利除弊,取得百姓的愛載,但是最後因收繳了當地豪紳的罰款,而遭到了陷害,而至罷官。

    那板橋在濰縣期間也題過幾幅著名的匾額,其中最令人膾炙人口的是難得糊塗這一匾額,根據民間傳說,有一年板橋聽了人民說城東南有一座雲峰山,山上有很多歷代的石刻,那板橋專程的來到雲峰山去看一塊春秋戰國時代留下的鄭莊公碑,由於天色漸暗來不及下山,於是不得已借宿了山間的一座小茅屋,這茅屋的主人,是一位儒雅的老人,自命是糊塗的老人,言談之間,出語不俗,板橋環視室內,見室內的陳設中最突出的是一件碩大的硯台,足有一方桌面的大小,石質細膩,雕刻精美,真是世間罕見之物,令板橋大開眼界。

    於是老人請板橋題字,以便鐫刻在硯背之上,板橋欣然慨允了,他細思老人必有來歷,便提了難得糊塗四個字,並蓋上一方新刻的:康熙秀才、雍正舉人、乾隆進士之印章。

    因硯石過大,還有不少的空隙,板橋便請老人作一跋語,老人也很興至,便提了得美石難、得頑尤難、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,美於中、頑於外、藏野人之廬,不入富貴之門也,也用一方印:院試第一,鄉試第二,殿試第三

    板橋一見大吃一驚,心中已知這位老人必不是等閑之人,從印上看應該是一位退隱的官員,細談之後,方知原因,於是板橋有感於糊塗老人的命名,當下見硯台尚還有空隙,便再補寫了一段:聰明難、糊塗尤難、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,放一著、退一步、當下心安,非圖後來福報也老人見了大笑不已。

   “難得糊塗深刻道出了板橋內心中對當時政治的複雜,官場的昏暗,心中充滿的無奈與感慨。